20

成立时间

50

每年新增客户

150

制造业领域IT/IE专家

1410

深度经营战略合作企业客户

关于我们

ABOUT US
大工翼云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聚焦行业标杆引领技术赋能

大工翼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是大连理工大学洛阳研究院与大连天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高科技公司,历经20年沉淀,凝聚了一批在数字化工厂转型领域有着深厚功底的实干型专家和大量客户群体,其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工厂平台系统,已经在超过1000家制造业企业得到深度应用。目前在大连、青岛、淄博、洛阳、苏州、珠海等六座城市设立独立公司或分公司,分别面向东北、山东、华北、中原、华东、华南地区进行技术研发、业务拓展、人才建设和系统交付。 大工翼云的数字化工厂系统聚焦于装备......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痛点

PAIN POINTS
A 缺方案,不敢转

中小型实体企业,缺乏具有专家深入调研后落地规划的,具有因地制宜的个性化前瞻性方案,并且能够让企业中高层 管理者信服、豁然开朗,统一思想,明确方向。

B 缺技术,不会转

中小型实体企业,在实施数字化转型时,企图通过引入外部几个成品软件就能包打天下的思路是错误的,不现实的,但 自己苦于没有专业的系统技术、也不具备团队环境,导致转型起来困难重重。

C 缺数据,不能转

面临着在转型过程中,缺乏企业内部数据的汇聚,缺乏数字化扫描诊断,缺乏有的放矢的解决之道。即使有数据,也 缺乏有效的分析和使用方法。而另外一种缺乏是指缺乏行业数据予以指导,对比和分析。

D 缺资金,不愿转

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压力,以市场、订单和关键人才为主,很难有资金或者充足预算来完成数字化改造。

E 缺方向,转不对

制造业门类很多,千差万别,如果不能在垂直行业内获得深度转型成功的经验,如果方向选择错误,在一条被验证行 不通的道路上持续摸索,对企业原本紧张的财力、物力是极大浪费,关键是耗费大量的时间。

F 缺人才,转无力

实体企业内部最缺乏的是数字化转型领军人物,以及围绕领军人物的核心应用团队,即懂业务又懂IT,而且能够深度沟 通,获得团队信任,否则规划好但落地困难。

G 缺执行,转中止

实体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质疑层出不穷,中途受到挫折的案例比比皆是,太多的数字化转型犹如鸡肋,食 之无味,弃之可惜。距离当初设想的收益性,大打折扣,甚至以放弃告终。

解决方案

SOLUTION

智能制造领域多年的积累

软件机器人“小翼”在数字化工厂各环节得到广泛部署
  • A

    双一流工科大学校企联合,掌握前沿科技及理论支撑

  • B

    长期扎根一线企业实践,具有丰富的数字化转型成功落地经验

  • C

    技术支撑与业务支撑双螺旋迭代

  • D

    平台产品、行业应用、客户个性化定制的高度融合

公司新闻

NEWS CENTER

经典案例

CLASSIC CASES
联系我
1 智能制造迎革命,新工科 + AI 如何重构人才培养?_大工翼云

智能制造迎革命,新工科 + AI 如何重构人才培养?

“黑灯工厂”遇见AI大脑在天津港保税区的联想创新产业园,每9秒就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下线——这条被称作“9秒奇迹”的产线,正是新工科与AI融合的生动注脚。在这里,5G网络将设备、物料、能耗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数字孪生系统模拟着产线的每一个动作,而AI算法则像一位“隐形指挥官”,动态调整着生产节拍。这种场景,正是《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2025年版)》中描绘的40个场景的缩影,也是新工科教育改革的终极考场。


 image

一、新工科+AI:一场学科边界的消融实验

1. 政策驱动下的学科重构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打破传统学院设置,建立未来技术学院”。清华大学求真书院与自动化系的实践印证了这一方向:通过“数学+人工智能”双学位项目,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基础课程与深度学习框架、自然语言处理实践深度耦合,学生前两年夯实数学根基,后两年直面AI工程难题。这种“T型”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复制推广。

2. 跨界融合的典型样本

· 医学+AI: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构建的传染病智能监控系统,通过SEMMA数据挖掘方法论,将患者诊疗数据、传染病病例监测、预警信息推送整合为闭环,使传染病漏报率下降。

· 教育+AI:某高中数学课堂引入GGB工具与DeepSeek,通过AI生成的动态几何模型,将“球体与正方体相交”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化教学场景,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升。

二、智能制造产线:AI重塑生产力的40个切片

1. 数字孪生:虚拟与现实的镜像博弈

在联想天津工厂,数字孪生系统以每秒处理数据的能力,实时映射着物理产线的运行状态。当某台设备温度异常时,系统自动调取历史维修数据,通过强化学习算法推荐解决方案。这种“虚实共生”的模式,使设备故障率降低,停机时间缩短。

2. 智能排产:算法替代经验的革命

天津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的AI排产系统,通过遗传算法优化订单序列,将紧急插单的响应时间压缩。更值得关注的是,该系统能根据工人技能标签动态分配任务,使多能工比例提升,人力成本降低。

3. 绿色智造:AI驱动的碳中和路径

荣程钢铁集团的“钢化联产氢能产业链”项目,通过AI优化高炉燃料配比,使吨钢碳排放降低。而天津港的“PortGPT”大模型,则通过预测船舶靠泊时间,使岸桥设备利用率提升,每年减少柴油消耗。

三、人才培养:在产线与课堂的双向奔赴中重构能力模型

1. 校企共生的“旋转门”机制

清华大学与华为共建的AI实践基地,学生需在华为2012实验室完成6个月的“项目式实习”,参与从需求分析到模型部署的全流程。这种“企业导师+学术导师”的双轨制,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

2. 竞赛驱动的创新孵化器

华东师范大学的“AI俱乐部”竞赛基地,每年孵化双创项目。聚焦人工智能实践与应用,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打造“第二课堂”育人阵地,其项目直通英特尔人工智能全球影响力嘉年华、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等国际赛事。

3. 全球视野的“在地国际化”

天津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开设的“智能工厂设计”课程,采用“跨国同步课堂”模式,学生需用英文完成跨国团队协作项目。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在跨国企业的求职竞争力显著提升。

结语:当新工科遇见AI,教育正在重新定义未来

image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新工科与AI的融合已超越技术迭代的范畴,演变为一场教育范式的革命。当联想工厂的机械臂在AI指挥下精准作业,当清华学子用数学语言解码深度学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是一个民族在智能时代的底气。正如教育部《新工科建设2.0》中所言:“未来的工程师,将是站在AI肩膀上的创新者。”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制造”的基因序列。





上一篇:【合作速递】国创中心迎来市委书记调研,我们与有荣焉没有了